隐秘的精神暴力,父母*具有杀伤力的8句话
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沟通,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多的孩子觉得和父母沟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一些家长常常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充足或者过多的满足和关注,却往往容易忽视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这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麓小沁为大家总结了8条孩子*讨厌听到父母说的话,看看你是不是听过,或者自己有没有正在对孩子说!这句话应该可以荣登孩子*不想听父母说的话榜单榜首!作为父母,小至穿衣吃饭,大至选择职业结婚生子,恨不得能为孩子把控好人生分岔路上的每个关卡,生怕他们不小心就选错了路,未来过得不好。可奇怪的是,明明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们还总是不领情,嫌你烦嫌你唠叨。孩子不是不明白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他好,但即使知道父母说的是对的,也不会听父母的。因为那是父母的想法,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再小的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什么都听父母的反而不利于成长,生命的本能在驱使他去成为独立的人,无论是对是错,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一味对孩子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此类的话,会让他们感到不自由,感觉被父母“控制”了。而父母也可以静下心来想想,当你们对孩子说“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时候,有多少是为了孩子好,有多少是想把自己的意愿加在了孩子身上,以此获得控制感?
当父母总说起“别人家孩子”时,很显然,父母就看不见“自己的孩子”了。因为这时候父母眼里看到的全都是“别人家优秀孩子”的评判标准,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完全被父母无视的:“什么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你是在别人家装监控了吗?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好吗?我有这么招你讨厌吗?那你去当别人家孩子的爸妈吧!”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擅长、不擅长的领域,总说“别人家孩子”其实就是一直在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跟“自己家孩子”的缺点做比较,你本想着为了鞭策孩子,但表现和传达的却是:我不关心你独特的需求、我看不到你真实情绪、我认为你的优点无所谓,你是不重要的。长期生活在被和他人比较环境下的孩子,也容易变得心胸狭隘,嫉妒好胜,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父母这样说,虽然心理是希望孩子能够上进、有进取心,但这样的表达方式,无意是在暗示孩子:“你不行”、“你真没用”、“没有出息”。而且相比于一般的“挫折教育”,连孩子的“未来”都给否定了,直接做了一个负性预言,更加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如果是内心强大的孩子,他心里肯定会对此非常不满意:“凭什么你就能预测我的未来了?凭什么说我以后没出息?”从而导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生疏。而另一些内心较为脆弱的孩子,这些话就如同咒语般,可能会让他们潜移默化认同父母的负性预言,自我贬低,觉得自己没用、没出息,从而成为父母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出息”,对孩子的打击可以说是摧毁式的。
生气发脾气的时候,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伤害到了孩子。
本来在父母眼里,都是“小事”的事情,没想到却被孩子一直耿耿于怀。父母很委屈,孩子为什么总是一直揪住这些小事不放?而且平时对孩子那么好,他怎么就不能多想想对他的好呢?对父母而言或许是件小事,但对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小事。孩子的世界是很小的,情感也很简单,内心也更脆弱,他们能记得父母伤害他们的话,不尊重他们的行为,那些被践踏的情感伤害会烙下印记,一直留在心里。与其说孩子在耿耿于怀,其实他们是在尝试修复心理的创伤,希望得到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排斥孩子的“耿耿于怀”,或许是种回避,很可能他们想要安慰自己:我没做错,我不是糟糕的父母。父母赚钱不容易,也希望孩子能够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父母的辛苦。但有时候过于强调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爱钱胜过于自己,从而强化他们的内疚感和自卑感,觉得自己是个不值得别人对自己好的人,配不上他人对自己的付出。
虽然出发点是好意,但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长期不被满足,他们自然会觉得自己不被爱,从而形成内在的深度匮乏,这种匮乏感在成年以后会用各种形式进行弥补:比如花钱大手大脚,存不下钱,或者为了钱轻易牺牲自己。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往往对方给块糖就容易上钩,觉得对方对自己太好了,很容易被PUA,陷入不对等的关系里。又比如在工作中,则容易觉得自己不值得更好的,可能工作能力明明可以拿一万的薪水,却只敢要五千,在面对更多可能的机会时,因为低自尊的缘故,也不敢主动争取,慢慢收窄自己的欲望,从而错失机会。父母也是人,在社会和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这是父母自己应该去解决的事情,而不是在受挫后,把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在每个孩子的无意识里,他们都渴望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让父母快乐,把事情的责任推给孩子,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愧疚感,以为真的是自己的原因给父母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自尊心特别脆弱,没有安全感。
可他们是没有能力去解决父母的问题的,孩子就算心有余却也力不足,反而这种愧疚感会因此加重,却又找不到出口,长期以往,孩子会变得特别压抑,或者形成讨好型人格。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太小,于是会时常用父母的“权威”来同孩子对话。有时孩子出于好奇,询问父母问题,或者说了些不诚心如意的话,父母则会说:“你个小孩子,懂什么?”但其实这也是父母在害怕权威受损,所以下意识迫不及去用“你是小孩,所以你什么都不懂”去制止孩子,来缓解自己的焦虑。这样做的父母其实是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没有尊重孩子,要知道再小的孩子其实都有完成的情感构建,他们也需要得到尊重。在一个不被允许表达、不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的漠视,会变得越来越畏手畏脚,不敢做任何事。这种害怕会一直延续到成年,会看上去弱弱的,在权威人物(例如老师、老板)面前大气也不敢出,在这些人前没有自我,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因为在面对权威人士时,下意识的顺从其实就是把对方投射成了父母。害怕自己做错事,不知道有什么后果。可能明明很有才华,却在工作上不敢表现,从而失去很多机会。或许父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只是出于气愤,希望孩子可以理解自己的用心,当家长的都希望养出有孝心、有爱心、懂感恩的孩子,但往往这句话说出口,伤害就很难消除了。白眼狼、没良心,不仅否定了孩子对父母的爱,也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不过是各种条件的结果。
要知道,孩子其实比父母想象中的更爱父母。这句在道德上具有批判性的话,会让孩子非常受伤,并且感到愤怒。同时也给孩子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孩子会觉得,既然父母都可以不尊重我,那么我凭什么要尊重父母?长期以往,孩子在无意识里会逐渐认同父母的这句话,可能真的变成父母口中的“白眼狼”和“没良心”。
以上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说,如同化骨绵掌,看似没有威力,其实毒已入骨。要么运功毒发,要么自废武功成为一个傀儡娃娃。有一个著名实验,名字叫《人类言语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实验发生在阿联酋宜家,他们在自己店里挑了两株,长得差不多的植物盆栽。将植物盆栽套上透明罩子,放在GEMS校园里。
每天给他们施一样的肥,浇一样的水,晒太阳也是同进同出。
但一棵树每天都要被人骂,“你就是个废物,你一无是处!”“你长得一点都不绿!”“你看起来像快烂了一样”“你一点都不招人喜欢,要你有什么用!”
另一棵树的身边则每天循环播放着“肯定”“赞美”“表扬”的话语,“我喜欢你做自己的样子”“一见你我就特开心”“你真的很美!”“这个世界因你而改变”“你好棒啊!”
一边是语言暴力的侮辱,一边是暖心的赞美和夸奖,就这样,这个实验持续进行了30天。
*后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那盆被屈辱对待了30天的植物,活生生被骂“枯”了。
实验的结果,连孩子都能明白:如果植物都能被影响,那人肯定也会的!并且,也许受的影响更大!本来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结果却因为自己不恰当的沟通方式,让结果适得其反。**个建议是不要老是用教育者的身份去跟小孩沟通。要学会,先肯定后否定,先表扬后批评,先赞美后建议,只有这样小孩才能跟你有很好的良性互动。第二个建议就是尊重。不要老师批评小孩,批评学生。你要尊重他,他就更认同你。
第三个建议就是换位思考。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承认孩子和父母之间是有差别的,缩小代沟是沟通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第四个建议就是情绪。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情绪去跟孩子沟通。发货之前先冷静几秒,明明是爱孩子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不小心说出的话,伤害了这份爱。第五个建议,就是对错误的认识问题。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也要允许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谴责批评。孩子需要的,是他的情绪被看见,他这个个体被接纳和理解。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接住的那刻,两颗心便连接在了一起,有效的沟通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