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型和回避型都是亲密关系里的不同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发展出来的,并伴随着我们进入成年,成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展现的主要的人格部分。*早可以追溯到孩童时期,简单来说就是小时候你依恋父母的方式,和你长大后和恋人相处的方式基本一致。
打个比方,焦虑型依恋者是位从小缺爱的玛丽苏女主,每天把“爱不爱我”挂在嘴边,恨不得在恋人身上安装一个跟踪系统,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行踪都能全方位掌握。
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缺乏安全感,又总是怀疑对方对自己的“爱”,在这种矛盾又焦虑的情绪里,先自己脑补了一场世纪大戏。
“他是不是看到了,故意不回?因为上次约会,他就有点不冷不淡的,难道是变心了?”“现在都还没回信息,果然是变心了!他一定是觉得我太粘人不可爱了吧?男人果真都是大猪蹄子!”
而此时玛丽苏女主已经被自己脑子里的各种戏码折磨得痛苦又愤怒,可能直接回复:“你不爱我了,我们分手吧……”但其实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我要用分手来证明你是否还爱我。
而回避型的依恋者就像是一个脸上写着“生人勿近”的霸道总裁。
即使是*亲密的人,霸道总裁也一贯喜欢保持距离,看上去挑剔、压抑、隐忍又多情。霸道总裁总是非常注重个人空间的,不喜欢别人随随便便同自己亲近。连对自己亲近的人,也总是喜欢保持距离。仿佛是块琉璃,多碰一下就会碎裂似的。而且,霸道总裁习惯于挑剔伴侣的缺点,美化前任或得不到的恋情,但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经常会觉得:“对方怎么对我要求这么多?”“不能对一段感情太投入,否则会失望的。”“我巨不喜欢和对方有亲密行为,但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霸道总裁的伴侣会经常抱怨:“他总躲着我,这恋爱还怎么谈?”霸道总裁过于常常强调“独立”,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去“依赖”他人的。在亲密关系中,当恋人感觉你是可以依靠的人,他就不会再苦苦寻求安慰,而你也不会感到窒息想要逃跑。这样,你和恋人可以共同面对外界,做各自的事情。霸道总裁也是人,也有对爱和依恋的需求,只是压抑久了,他们已经无法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对方,也无法从他人那里接受到爱。
现实生活里的焦虑型依恋者和回避型依恋者,也如同玛丽苏故事里的灰姑娘和霸道总裁,虽然看上去是两个世界的人,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去,事实却是,他们往往特别喜欢在一起。成人依恋的研究者宝拉·彼得罗莫纳科和凯瑟琳·康纳利发现:回避型依恋的人确实会更容易被焦虑型依恋的人吸引。一个对亲密有恐惧,一定要保持距离;另一个对被抛弃有恐惧,拼命拉近距离。但这两种人在恋爱时,又能互相强化彼此的自我认知和爱情观念。和焦虑型人士恋爱,会让回避型人士更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因为他觉得恋人总想依附于他,剥夺他的自由。同时,对方焦虑型更加认定自己依赖过度。在电视剧《金粉世家》里,渴求亲密、热情洋溢,占据主动的男主角金燕西像是焦虑型恋人,而清冷孤高、强调独立,处于被追求者位置的女主角冷清秋则像回避型恋人。
剧中,面对金燕西的追求,冷清秋虽未明确拒绝,但态度一直不冷不热,发生矛盾时也常常冷淡燕西。燕西为了化解清秋对未来的担忧,在清秋家院子里的葡萄藤上绑满了她*爱的百合花,告诉她:有了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在这种关系模式开始时,冷清秋因为受到追求而赞美,让她感到更自信,在和金燕西的互相中感到开心。回避型对焦虑型的勇敢与亲密产生欣赏,虽然表面没有太多展现,但内心的活动是:“男人,你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在一次次被“高冷女神”拒绝后,激活了金燕西焦虑型人的依恋系统,就像是创伤的强迫性重复,冷清秋的若即若离让他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感觉,和小时候从养育者那里体验到的感觉是那么相似,这种熟悉感既让他无法抗拒地被吸引,又让他感到更加痛苦,一次次对亲密的渴望都被回避型的人打消。
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于是金燕西想方设法讨得冷清秋的喜欢,写诗、种百合花、各种穷追不舍……
冷清秋出于对未来的担忧,劝金燕西改掉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并且经济独立,但是金燕西不以为意,每每避重就轻。冷清秋倍感委屈,指责并疏远燕西,自己找到一份工作,却不告知燕西。(回避型的表现症状)金燕西觉得冷清秋一点都不在乎自己!也愈发不满,开始躲避清秋,和白秀珠暧昧,更让清秋心寒。(焦虑型的表现症状:觉得伴侣不喜欢自己后,会故意和其他人亲近,以此来激发伴侣的嫉妒和在意。)
因此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淡,隔阂越来越深。*后,冷清秋随着金家的一场大火,带着孩子永远消失了……其实每个人的依恋模式,都是通过自身经历而形成的防御模式,所以不必担心这是”不健康“的。但为了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自省和调整,来减少依恋模式中带来的负性影响。Dan Siegel博士认为,通过理解早年的经历可以逃脱被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定义和禁锢的境地。那么,焦虑型依恋者和回避型依恋者要如何摆脱这种“痛苦”的宿命呢?无论是焦虑型还是回避型,他们都需要首先觉察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焦虑型依恋人士,在早年里他们的父母或养育者给他们的回应是不稳定的。比如孩子做了同一件事,有时父母会哄他,有时又会批评他,让孩子感到困惑不安,不知道该期待被如何对待。所以尽管他们极度渴望与人亲密,却总是怀疑和恐惧对方并不想达到同等的亲密。他们习惯用愤怒、焦虑、冷漠、疏离等表面情绪来表达内心对于安全感和被关注的诉求,伴侣因为被这些带有迷惑性的表面情绪所干扰,难以发现他们真实的诉求,只会觉得他们很爱生气,很难哄,阴晴难测,所以往往*终因为难以忍受而选择离开。所以焦虑型依恋人士,需要更多地去察觉自己真实的情绪,因为伴侣不了解你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的时候,也就无法用能够安抚你的方式回应你。回避型依恋者在早年通常遭遇过父母的情感忽视,然而儿童是天生需要母亲的爱和照顾的,但每次对母亲的依恋有渴望和需求时,他们都会因遭到拒绝而产生心理痛苦。久而久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他们便会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回避一切依恋需求和亲密接触,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成年后,回避型依恋者也往往压抑了自己情感的需求,想要打破这种模式,必须先去察觉并表达出自己真实的需求,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时刻,而不是用过去的经验应付对方。小A因为童年的经历,是个典型的不安全型依恋者。当她觉察到后,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自动提醒,每当男朋友的话或者行为引起自己焦虑或不快时,她就告诉自己:“等一等,再多想想,也许他并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然后小A就会尝试与男友沟通,相互澄清彼此意思与意图。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小A越来越发现这个模式的存在,这个自动提醒也会越来越快地出现在脑海中。而庆幸的是,小A总是能从男友那获得积极、关爱的反馈和澄清,一次又一次得到了与之前在父母哪里不一样的(修正性)体验,从而慢慢地改写了小A的内在依恋模型。多次的经验之后,小A对男友的信任更加深厚,初始的信息误读也越来越少,而结果层面的冲突或是误较少出现,没有破坏关系反而更巩固了关系,逐步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所以,当下一次感受到焦虑或者不快时,先冷静下来,问问自己究竟害怕的是什么?自己是否误解了对方的意图?不是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去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关系就能长长久久永远安全。因为依恋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是可以在关系里改变的。也许我们不是安全型依恋者,但或多或少我们都曾感受过被爱的经历。所以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爱的能力、信任的能力和将其表达出来的能力,只是有的人能够更容易没有负担地表达,而有的人则有着更多的担心……
关系,一直都是两个人的事,没有人能够做到一直单方面付出,不求回报。一段真正安全稳定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一个”理想伴侣“,没有人一出现,就能解决掉你所有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否是安全型依恋者,都可以在关系里去慢慢修正自己的依恋风格,从而慢慢地改写内在的依恋类型。当然,如果没法寻找一个恋人建立一段稳定、安全的关系,也可以和其他的重要他人或是心理咨询师去建立。因为我们终究还是要靠有深度链接的亲密关系,来疗愈曾经受过的所有伤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除了可以建立一段安全、稳定的关系之外,也会帮你看到依恋类型建立的根源,和你一起去感受和体验那些焦虑和愤怒的情绪,逐步修正这些不合理信念,让你可以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重获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