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3-19来自:麓小沁
01. 孩子厌学可能是恐惧症
临床上接待了不少儿童青少年案例,他们因为不去上学被父母要求来做心理咨询。
孩子不去上学,父母当然非常着急,通常父母会认为:孩子厌学了!
会把原因归为:孩子想逃避学业上或人际上的困难,认为这是孩子怯懦,意志不坚强,怕吃苦,偷懒等思想认知上的问题。很多孩子不上学的同时通常还会伴随爱打游戏的行为现象,父母还会认为这是孩子游戏成瘾的问题,就希望心理老师能开导开导,教育一下孩子,好让孩子改变认知,思想觉悟过来,早日重新上学。
事实上这根本不是简单的认知问题,更不是游戏的问题。打游戏只是孩子用来对抗焦虑的一种心理防御策略(无意识)。
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孩子不去上学,具体是不想、排斥学校和学习呢?还是害怕、紧张?这两种情况的内因是有根本区别的。
今天我们讨论后一种情况,不敢去学校背后有主体很复杂的心理机制。孩子很可能得了恐惧症。
02. 恐惧症是什么?
弗洛伊德曾指出恐惧症是*根本的一种神经症(心理症)。
*常见的恐惧症可分为三大类:
**类有特定对象的恐惧症,即对一个具体的客体的恐惧,比如蜘蛛等动物,或锋利的物体如刀、针等。第二类是与空间相关的,比如害怕户外活动,害怕到特别空旷的场所,即广场恐惧症;或害怕特别狭小封闭的空间,如害怕坐飞机,电梯等封闭恐惧症。第三类是社交恐惧症,如害怕学校,害怕与他人相遇,害怕在人多地方讲话,害怕考试,面试等等。
03. 案例
W,一名14岁的男孩,学习优异,人际关系良好,性格开朗大方,一向是老师同学眼中的优秀孩子,但一年半以前,开始害怕去学校,尤其是想到考试就心慌害怕的不行,有各种躯体反应,比如冒汗,浑身肌肉紧张,胃疼,拉肚子。理智上他也知道不应该害怕,但就是说不上来的不安,因而每天都很痛苦,早晨不愿起床,难过地哭。他的父母为此很生气,觉得他太脆弱,免不了一番教育、鼓励与责骂。直到有一天他在学校爆发了惊恐发作:呼吸困难,浑身发抖,晕倒在地。在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母都是高知家庭,也认为自己是比较民主开放的父母,家庭教育等一切都是平常人家该有的样子,孩子的这种状况让他们大为不解,也让他们的自尊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们带孩子去看中医,给孩子请假两周,认为让孩子放松一下可能就好了。但孩子始终不敢去上学,后来想可能是那所学校压力太大了,给孩子转学,但到了新学校孩子依然不敢去,他们一直坚持认为是孩子太脆弱了,又不敢逼得太紧。
这样经过一年半的曲折,在医生的建议下,万般无奈他们勉强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但依然不相信孩子的确是遇到了某些心理障碍,也不相信心理咨询真的有用,他们一直在向外寻找原因。
他们的这种对问题一贯的拒绝和否认也恰恰鲜明的呈现了他们高度的自恋,事实上,在他们的孩子的心理现实里,这对父母恰恰是非常专制、控制。当然,这对父母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为孩子考虑很多,做很多,而且像很多高知家长一样,他们很少打骂孩子,总是谆谆诱导的方式来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
这种方式的破坏力是,在孩子的感受经验里,父母永远都是对的,他应该和父母所期待的一模一样,一旦他和父母有所“差异”,他的超我(良心)就会感到内疚自责。这其实是一种很原始的母婴融合的心理状态(这会造成个体分化的困难),孩子成了满足父母的客体存在,成了父母自恋的延伸,孩子作为一个精神的主体性就没有办法发展起来,继佛洛依德之后*伟大的精神分析家梅来妮就指出:父母的这种“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产生一种窒息的、侵入的、蔓延的幻想。
实际上W的情况非常复杂,小学前父亲在异地工作,W长期和妈妈生活,妈妈把精力全都投注在W身上,W从小就特别黏妈妈,特别怕黑,怕一个人,很难独立睡觉,到了6年级,还经常和妈妈睡,平时,妈妈也从不允许W晚上8点之后回家,不允许W关自己房间的门,父母则可以随意进入W房间,在W熟睡时,会常常进去给他盖被子,翻看书包。
值得一提的是妈妈本人曾在青春期也出现了社交恐惧,一直在吃药,后来生了W后慢慢好转。W和妈妈过于紧密,丈夫长期倍感失落,这既影响了夫妻关系,也影响了父子关系,W一向更喜欢妈妈,排斥爸爸。所以,我们看到W的困难不仅有分离焦虑还牵涉了代际传承——母亲无意识把自己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孩子对母亲认同;另一方面,妈妈没有边界的爱,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心理的觉醒,激活了孩子的阉割焦虑。
04. 俄狄浦斯情结
精神分析的临床研究发现,儿童约4-5岁,这是一段心理发展的逻辑时间,这时孩子已经不再处于母亲想像性阳具的位置上,这个时刻孩子应该开始建立自己的幻想,并开始获得一种欲望者的主体的身份(法国精神分析拉康派的观点)。
通俗来讲,这个时期是孩子性心理发展阶段的俄狄浦斯期,孩子面临俄狄浦斯情结,就会遭遇到阉割问题,这时恐惧症就会出现。经过一百多年的精神分析临床研究表明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对小男孩而言即他想永远占有母亲,会把父亲视作竞争对手,对其又爱又恨,想把父亲“杀死”,又害怕其报复,所以会把对父亲的恨压抑下去,压抑下去的恨会投射到外面,变形成对外在某个客体的害怕,因而对父亲的爱才能在意识层面保留下来。
因此弗洛伊德把恐惧症看作是对阉割焦虑的防御。当然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运作。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就是恐惧症的起源。
恐惧症在孩子身上很常见,会出现在任何情况下,更常见的是对某种动物的过度恐惧,这种过度性恐惧通常是比较短暂的,会很快消失,但也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差不多每个人在童年期都会经历过这样的恐惧。孩子发展到了第三阶段潜伏期(6-12岁),这种焦虑就会变成死亡焦虑、社交焦虑,与超我的发展相关连的焦虑。
人的性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一个人的人格(各种心理品质功能的总和)主要是在青春期前通过前五个阶段发展完成的。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他们相互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前一阶段发展的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发展的质量。
青春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主体内部不仅面临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身份认同和主体统一性,还要解决前几个阶段累积下来的困难。前期累积的内部矛盾与发育不良的心理功能会在这个时期以学业与人际的困难凸显出来。
所以,看似孩子厌学了,背后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复杂的多。
*备注:为了兼顾保护来访隐私和科普的需要,文中案例信息已经加工变形处理,如有争议,请联系作者删除。
CONTACT US
重庆公司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时代天街D馆时代汇12栋6层
江西公司地址:赣州市经济开发区金玲科技园一期18栋3F-15A
个体咨询:023 60849499 EAP服务:4006008985
个体咨询:186 02381782 EAP服务:17338663245
个体咨询微信:cqluqin
EAP服务微信:GroupLQ
Q Q:77675372
邮编:400042
邮箱:luqin0@dingtalk.com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