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3-26来自:麓小沁
01. 分离焦虑
上篇《咨询师专栏|“孩子真的厌学了吗?”——父母应该知道的心理学知识(一)》我们谈到孩子厌学的背后原因可能是恐惧症,而恐惧症与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焦虑相关联,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孩子厌学背后的另一个常见的内因:分离焦虑。
英国精神分析家客体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梅莱妮、温尼科特都认为恐惧症与分离焦虑相关联。婴儿*初的焦虑来源是与害怕失去所爱之人的情绪相关联的。这种害怕失去所爱之人的情感,心理专业上称为原初焦虑,它永远不会真正消失,它可能会在特殊的情形下再次出现并且与攻击性的冲动结合在一起。
02. 分裂-偏执阶段和抑郁阶段
梅莱妮观察到:在幼儿身上存在着一些对母亲等所爱之人的攻击倾向。梅莱妮的理论是把人的心理发育划分成两个阶段:分裂-偏执阶段和抑郁阶段。
在所谓的分裂--偏执阶段,也就是生命的*初几年,儿童会产生一些摧毁所爱客体的幻想,此阶段在稍后强烈退行的时刻会再次出现,为了维持自己的母亲即所爱之人在心灵内部的好形象,孩子心理会发展出好、坏客体的区分,孩子将对内部坏客体的恨投射到外部恐惧的客体上面,这样孩子就不会破坏任何人,不会摧毁任何人,这挽救了一个好母亲的幻想。一般来说,童话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去命名表达这种攻击冲动,因此恐惧症以某种方式保护了父母的好印象免受孩子的攻击。恐惧症成为某一种防御组织的模式。
在梅莱妮称之为的抑郁阶段,分离焦虑是害怕失去内在化的好客体,害怕摧毁内化的坏客体,孩子会被自己要摧毁父母的这个念头惊吓到,这个惊吓就会成为恐怖障碍的一个原因。
例如,在睡眠障碍中出现的分离焦虑,就是孩子无法一个人入眠,同样情景会出现在父母送孩子去学校的时候,孩子与父母的分离困难。这种分离焦虑中存在一种双重动向,即一方面孩子感受到被母亲送走的迷失的痛苦,同时父母也感受到了要被孩子抛弃的焦虑。
03. 案例
小美,12岁,小学一直学业优秀,懂事乖巧,尤其体贴妈妈,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和孩子接触交流特别少,妈妈全职太太,小美从小特别怕黑怕鬼,常和妈妈睡,上初中后由于学校统一要住读,开学后不久,小美开始出现人际困难,睡眠困难,烦躁不安等各种不适应,有一天因为一点小事和老师发生剧烈冲突,并想跳楼,扬言不想活了。
小美先在医院接受催眠和行为治疗无效,之后被推荐来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中小美更多谈了对母亲的依恋和理想化,在小美的心中妈妈几乎是完美的存在,而对父亲的情感就很矛盾,父亲不在家时小美会很想念他,他在家时又很恼他。
精神分析视角认为,小美的问题一方面是自身发展性问题,一方面和她的家庭结构有关。
在她的家庭结构中,父性是长期缺席,缺乏在场的,母亲又过度补偿,过于在场。这样导致孩子的性心理发育还部分固着在母婴融合的阶段,以及俄狄浦斯情结之中。初中住校这样一个现实事件激发了小美的分离焦虑和阉割焦虑,迫使他心理退行到更早的心理阶段,可以想象这种情形下,他的焦虑还会升高,表现为过度地怕黑怕鬼怕一个人睡,那么他的妈妈自然会想办法让他回家睡或者陪读。
在小美接受个体心理咨询的同时,小美的爸妈也接受了家庭咨询,在心理咨询干预下,她的母亲也认识到了自己内心隐藏的中年危机焦虑,她决定重新出发,找一份工作,充实自己的人生。父亲决定留在当地找一份工作,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子,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一年左右,小美又逐步回归到正常的状态,成了一名各方面都良好的学生,咨询也就结束了。
在某种程度上,父亲的积极参与中止了小美和母亲的无意识中要融合的享乐,终止了她们避免阉割的问题,父母的改变帮助她们母女拉开了距离,促进母女开始了真正的精神分化。
04. *后
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父母通常都会感到很内疚,这篇文章也是想要告诉被内疚感折磨的父母,孩子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一个让人感到糟糕的结果,并非是哪一个人的错,并非一定是错误的养育导致的。如果你现在觉得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并不表示你以前就应该做些什么。
孩子碰到困难,也是父母在成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这时候,需要父母做的,是变得成熟,去倾听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一起改变,把内疚转化成真正有效的关爱。
*备注:为了兼顾保护来访隐私和科普的需要,文中案例信息已经加工变形处理,如有争议,请联系作者删除。
CONTACT US
重庆公司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时代天街D馆时代汇12栋6层
江西公司地址:赣州市经济开发区金玲科技园一期18栋3F-15A
个体咨询:023 60849499 EAP服务:4006008985
个体咨询:186 02381782 EAP服务:17338663245
个体咨询微信:cqluqin
EAP服务微信:GroupLQ
Q Q:77675372
邮编:400042
邮箱:luqin0@dingtalk.com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